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我们开设“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专栏,旨在解读广东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系列报道将走遍广东,为您展开一幅南粤廉洁文化史迹画卷。
一门九子皆才俊——探访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
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不少人怀揣着这样的好奇心,来到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启超故里·小鸟天堂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梁启超故居、梁启超生平史迹展馆以及仁堂、大礼堂、供销社、旧乡府等建筑,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
梁启超故居。杨兴乐 摄
这座青砖土瓦的岭南平房,不仅承载着一位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的少年时光,也孕育出“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的家国情怀,“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的寒士家风,以及“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的趣味主义……最终成就“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奇故事。
2024年9月,梁启超故居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成为新时代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地标。
俯瞰梁启超故居。杨兴乐 摄

著论求为百世师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一位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他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乡里的文化底蕴、豪杰哲人的言行以及历史的沉痛教训,在他心中深深种下爱国、救国的种子。
梁启超铜像。杨兴乐 摄
穿过镌刻岁月痕迹的门廊,怡堂书室的墨香仿佛仍在空气中流淌。年轻时,梁启超就曾自励:“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少年时期的他就是在这里,以“饮冰”之志饱读诗书。
青年时期,梁启超师从康有为,立志变法改良,发起“公车上书”,积极推动清政府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并未气馁,而是译介西方理论学说,提出“中华民族”等重要概念,开创新文体,引领时代思潮。辛亥革命后,他坚决反对帝制与复辟,推动护国运动,在巴黎和会期间开展国民外交、捍卫国家主权,其传回国内的信息更成为五四运动的“推动者”。
“强国梦 中华情”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览。杨兴乐 摄
梁启超生平史迹展馆内,一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这介绍了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过程。这个概念如同一粒种子,在近代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社会各族人民心中铸深铸实,最终长成凝聚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大树。
站在复原的“饮冰室”场景前,仿佛能看见这位思想巨匠伏案疾书的身影:3个昼夜写成2万字的《国民浅训》,10天完成200多页的《欧洲战役史论》……梁启超以超乎常人的学力、魄力、精力和效力,30多年间,完成1500多万字的《饮冰室全集》。
晚年,梁启超在清华等校任教,培养出大批文史人才,潜心学术研究,在众多学科著述宏富,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产,成为文化史上令人仰止的一座高山。
“强国梦 中华情”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览。黄绍侦 摄
从新会神童到维新变法主将,从引领风潮启蒙者到再造共和功臣,从诲人不倦名师到著述等身大师,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自励自勉,为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家教家风育栋梁
移步至仁堂展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令人叹服。
梁启超的九位子女个个成才——大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二个儿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第三个儿子梁思忠是炮兵上校,参与淞沪抗战;第四个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编写工作;第五个儿子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女儿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第二个女儿梁思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第三个女儿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第四个女儿梁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梁启超的九位子女个个成才。杨兴乐 摄
尤其引人驻足的是梁启超的家书展示,字里行间跳动着温暖的称呼:梁思顺“大宝贝”,梁思庄“小宝贝”,梁思成与梁思永“那两个不怎么宝贝的好乖乖”,梁思礼“老白鼻”……400多封家书,前后时跨17年,总计百余万字,这位思想界的巨擘,在子女面前永远是最慈爱的父亲。
深入探究梁氏家教家风的精髓,三个教育密码逐渐清晰——
“家国情怀”的爱国教育贯穿始终。当梁思永在哈佛攻读考古学时,梁启超特意联系清华国学研究院李济,安排其参与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考古发掘,叮嘱要“当得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这个名誉”;他支持梁思成在美国暂留,是为培养“兼综中西”的建筑人才;建议梁思庄学生物学,则是看准这门新兴学科对国家的战略意义。梁启超九位子女无一人留在海外,用所学回报祖国,正是这种教育最动人的成果。
梁启超多次对子女提到要恪守“寒士家风”,以勤俭教育子女。杨兴乐 摄
“寒士家风”的品格塑造独具匠心。梁启超认为,“寒素风味,实在有益”。他在家书中详细说明学费筹措情况,培养子女的自主负责意识;鼓励梁思忠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提醒“困苦和舒服都是考验”。这种“清白寒素”的家门本色,成就了梁氏子女宠辱不惊的品格。
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曾在袁世凯政府和段祺瑞政府中做过官,却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主要还是依靠薪酬和稿费来维持生计,不使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1912年,他手写家书寄予梁思顺曾道“吾家始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教导儿女要善于抵御各种外来的诱惑。
“趣味主义”的成长路径尊重个性。梁启超认为,凡事须“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当发现梁思庄对生物学兴趣索然,他立即写信:“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他建议专攻建筑的梁思成多涉猎人文,认为“趣味多”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这种尊重天性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子女都找到了绽放自我的舞台。
梁启超与子女。黄绍侦 摄
客观而言,梁启超的九位子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就其专业学问及个人素质完全可以进入西方国家上层社会。但他们没有一个留在国外,均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没有出国的两位子女也始终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

启超故里连南北
1914年,梁启超应邀在清华同方部作《君子》演讲,并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勉为真君子。此次演讲后,“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这8个字也被铸入清华校徽。
清华校友总会向江门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黄绍侦 摄
2023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同年4月22日,清华校友总会向江门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并于梁启超故居举行揭幕仪式,共同致敬历史,景仰先贤。同日,“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在江门举行,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暨2023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活动同步开幕。
从侨都到首都,启超故里和清华大学频频南北呼应,愈加紧密互动。
早在2022年5月,江门市、新会区对梁启超故居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修缮和文化展陈提升,项目就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南粤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实施。
梁启超故居建于晚清,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组成。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地方。1996年,梁启超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兴乐 摄
梁启超生平史迹展馆于2001年建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建筑风格。如今,馆内展出“强国梦 中华情”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览,展览通过文字、图片和展出《少年中国说》等代表著作和珍贵文章,利用多媒体形式展现梁启超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
仁堂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建筑面积为482平方米,一路两进三开间,为传统广府民居与部分洋楼形式相结合。正门上方有灰塑隶书“仁堂”二字,顶部女儿墙中间塑有“仁轩学校”隶书字体,北侧水巷额匾题有“竹轩”字样。现今,仁堂内展示梁启超家族优良的家教家风以及梁启超九位子女的生平成就。
仁堂。杨兴乐 摄
修缮提升工程完成后,梁启超故居焕发新生,并始终以开放之姿迎接追寻先贤足迹的访客。他们在这里不仅看到历史的回响,更触摸到教育的真谛——真正的家风传承,不在高墙深院,而在让每一粒种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长成支撑家国的栋梁。
【出品】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
【监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纪委
【策划】黄学佳
【统筹】朱伟良 潘晓晨
【撰文/脚本】黄绍侦
【摄像/剪辑】杨兴乐亿配资
牛途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